兩岸關系七十載,
一封家書四十年。
昔日相望嘆鄉愁,
今朝互通成美景。
——題記
東海滔滔,麒麟騰躍,海峽兩岸,隔海相望。福建平潭,一座距離臺灣只有68海里的海上“嵐島”。多少年來,她與寶島臺灣隔海相望,涌動無數濃濃的鄉愁。憶往昔,奔騰的浪花和飛逝的光陰也沖淡不了她的鄉愁;看今朝,一陣春風掠過海峽,對臺前沿、兩岸家園的號角響起,她歡欣鼓舞。
尺天涯盼歸人,重重阻隔兩相望
曾幾何時,在那些兩岸阻隔、不通音訊的日子里,鄉愁是兩岸骨肉親情的思念,彌漫在空中,纏繞在心頭,抹不開化不去。鄉愁藏在充滿惆悵的遙望里,藏在一張張發黃的老照片里,藏在親人不眠的夜里,藏在臺灣老兵們“今生今世不能活著見父母,死也要回大陸”的吶喊里。
依稀記得很小的時候,爺爺喜歡拉著我坐在小巷里、在歲月斑駁的木門外,給我講以前的老故事,一遍又一遍跟我念叨叔公少年從軍之后遠赴臺灣、從此與家鄉親人天各一方的故事。海峽這頭是備受思念煎熬的親人,海峽那頭是在外漂泊的游子。那一抹鄉愁彌漫在我的少年時代。
多少兩岸同胞隔著海峽望啊望,淺淺的一灣海峽竟成咫尺天涯,匯成濃濃的思念之情。幾十年光陰,轉瞬一逝。歷史就是這么的沉重,讓人用長年的等待,從青絲到白發,從風華正茂到步履蹣跚,直到望穿秋水,才明白其中的坎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海峽水相依,兩岸情相連。一灣淺淺的海峽豈能阻隔兩岸同胞的骨肉親情!1979年元旦《告臺灣同胞書》的發表,如一股春風吹過海峽,吹皺了兩岸的鄉愁,吹融了海峽的堅冰,吹開了兩岸關系新的篇章。金門的炮聲不再回蕩,兩岸的藩籬開始松動。
至1987年,臺灣當局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離家數十載的游子終于可以回家了,他們焦急難耐,他們翹首以盼,憧憬早日踏上故土、見到親人。鄉愁在一封封家書里,在傳唱的詩歌中,在臺商的返鄉投資里,在親人團聚的喜極而泣里……那個時候,尋親啟事成為兩岸電臺的熱播節目,兩岸親人團聚的感人畫面搶占報紙頭條。多少人沖破重重阻隔踏上故鄉的沃土,只為喚一聲故鄉的親人、看一眼家鄉的舊貌換新顏,那相擁而泣的畫面怎能不叫人潸然淚下?
多年以后,我才從大人茶余飯后的閑談片語中得知,那年叔公從臺灣繞道香港回鄉探親。爺爺哭得像小孩一樣,叔公到父母墳前長跪不起,叩了無數個頭,走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找尋記憶中的殘影,以慰藉四十年的思鄉之情。一個月后滿眼含淚不舍離去,捧了一把故鄉的土帶回臺灣。
九二共識后,兩岸交流從春水漣漪,逐漸匯成浩浩蕩蕩的歷史大潮。兩岸“三通”的“交響曲”如火如茶得演奏著,臺灣同胞回家無障礙的“進行曲”響徹海峽兩岸。
經如天塹的海峽,如今已成為兩岸黃金直航通道。2011年,“海峽號”高速客滾船從平潭首航至臺灣臺中,大陸離臺灣本島最近的海上航線正式開通,兩岸做到了“朝發午至”。“海峽號”客輪,8年來見證了近百萬群眾往來于兩岸之間,也讓兩岸民眾的回家路越走越近。
赤子情懷顧熱土,兩岸鄉愁不再愁
70年披荊斬棘,70年砥礪奮進,神州大地發生了滄桑巨變,億萬人民過上了過去想都不敢想的美好生活。乘著改革開放春風,平潭這片改革開放的熱土向海而致遠。平潭具有對臺區位優勢,在推動兩岸融合發展方面大有可為。規劃中的京臺高鐵將通過135公里長的海底隧道連接平潭與新竹,可供時速250公里的高速火車通行,直通臺灣僅一個小時。平潭正在建設的重大工程將把大陸和臺灣島的時空距離大大縮短,兩岸人民共筑美好家園的宏偉藍圖已經展開。
在平潭土生土長的我,大學畢業后毅然回到了家鄉,選擇成為一名農發人。我不曾去過臺灣,卻對那里有著深深的執念。我從未忘記爺爺“建設家鄉”和“兩岸是一家”的囑托,也從未想過自己的工作對平潭建設和共筑兩岸家園能有如此重大的意義。分行員工多為外地人,是對嵐島這片土地的熱愛讓他們用青春芳華灌溉著這一方熱土。一次次營銷客戶、一遍遍走訪企業、一個個項目落地、一筆筆貸款發放,分行員工都在竭盡所能為平潭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積極打造“臺胞第二生活圈”,讓他們“來得了、留得住、發展好”,吸引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來嵐創業、越來越多的臺灣實干家來嵐興家置業。“兩岸應通盡通、平潭先通”的愿景已變為現實……農發行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在服務平潭“一島兩窗三區”建設中的排頭兵作用,支持了澳前物流保稅園區、海西進出境動植物檢疫隔離處理中心工程和高鐵中心站等項目,助力平潭打造成為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的橋頭堡。我為我是農發人而驕傲。
《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的話語依然回響在耳邊。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
祖國母親憑欄遠眺,望著那灣淺淺的海峽,為遠方的你執著地守望。臺灣,回家!歸來吧,別再四處漂泊!我們有理由堅信:一灣淺淺的臺灣海峽,終不會是永遠難解的“鄉愁”。終有一天五星紅旗會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歌聲在臺灣的高空冉冉升起,永遠飄揚!
(俞溫穎)